close

PAC人格結構理論與內在小孩相遇-深愛內在小孩,幸福就在心裡面-PAC分析-詹翔霖副教授

PAC人格結構理論與內在小孩相遇-深愛內在小孩,幸福就在心裡面-PAC分析-詹翔霖副教授

 

為自己找回缺失的靈魂

 

每個人都有內在小孩,在任何生命裡的內在小孩的聲音會不時冒出來,會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你的生活,但若能從自我狀態的覺察,再次連結認識您的內在孩童、並與您不同自我狀態的內在孩童接觸與對話,進而運用己身的力量自我疼惜與自我照顧,給自己一個機會深愛內在小孩,幸福就在心裡面!

 

心理學的理論裡,對於內在小孩有許多的名稱,像是弗洛依德所說的本我、溝通分析學派所說的兒童自我、以及那些尚待探索與覺知的潛意識,透過反覆的身體症狀、行為模式、情緒反應來展現。其實內在小孩是一種比喻,用以形容我們內在各個尚待整合的自我人格面向,不管在意識、還是潛意識上,所顯化的情感諸如恐懼、痛苦、憤怒、悲傷;除了負面傷痛的部分,當然還有幸福美好的特質,這是你的內在資源,像是快樂、幽默、善良、純真與愛,而你的內在小孩也同時擁有著這些美好特質。

 

在溝通分析裡很一個人的自我狀態有PAC三種,包括:

1.父母(Parent):包括控制父母(或批評父母),負責提供規範與社會價值觀;還有滋養父母,負責提供照顧與支持的自我狀態。

2.成人(Adult):能夠適時適地地根據擁有的資源,理性分析做出合宜決定的自我狀態。

3.小孩(Child):包括順從小孩(或適應小孩),會服從規範也會符合他人期待;還有自由小孩(或自然小孩),會自然想去做自己想做得事情,不受他人影響、不討他人歡心。

 

所有外在關係的品質都反映著你自己跟內在小孩的關係好不好有關。內在小孩的思想信念、自我價值感、安全感、信任感的確深受原生家庭、過去關鍵事件所影嚮,那些還未通過的功課,那些尚待穿越的習題,都是內在小孩透過外在事件中的情感衝突來幫助你看見你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詹翔霖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