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聯合晚報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摩坦森訪問台灣,就他最專長的勞動就業市場發表演說。這樣的活動對今天的台灣特別有意義,因為我們的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變動轉型,其結果直接牽動未來經濟前景。
選舉當前,關於就業市場議題,很容易聚焦在簡單的數字拉鋸上。其中最顯眼的就是失業率,尤其是馬英九總統四年前競選時提出的「失業率低於3%」目標,常成為在野黨攻擊標的。不過就業問題實在不該、也不能用這麼簡化的數字來討論。勞動就業不只是有工作、沒工作的差別而已,更牽涉到人才是否學以致用、待遇的合理性、因應經濟產業變動的未來彈性及長期趨勢展望等等。個別民眾關心養家活口,而從國家發展整體角度看,其他議題更是重要、也複雜得多。
這裡面關聯了教育體系與勞動市場的連結,就業環境中的進修與終身教育機制,人才流動的健全管道建立與維護,甚至影響到社會階級流動的問題。當然還包括了摩坦森最在行的社會福利對勞動就業產生的影響。現代社會應該給予人民免於生存匱乏的自由,毫無疑義;然而過度的保障,卻又可能降低辛苦勞動的價值,因此必須避免依賴,鼓勵積極態度。現代化國家始終在資本主義與福利制度之間尋求平衡,學術界也在尋求「第三條路」之類的解答。諾貝爾獎大師的研究心血應可提供適時貼切的啟發。
不過,在普遍性的就業性原則之外,台灣還有一些本身特殊條件所產生的問題,例如長期朝向考試偏斜,以至於嚴重缺乏彈性的教育內容,造成「博士多而人才少」的問題;例如競選政策承諾追求一時宣傳效果,帶來種種後遺症;例如工會弱勢造成的勞資雙方不對等關係;例如政府以津貼為萬靈丹,大學畢業生的22K就業方案和最近的博士57K方案都引起正反意見。這些是台灣政治環境下的特殊產物,不可能期待全由世界級大師帶來解藥。台灣需要魄力領導,擺脫「政治掛帥」的民粹氣氛,堅持推動改革,才能創造台灣自己的出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