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個案紀錄的基本規則與分析架構
內容:
1.紀錄之文字內容需簡明易懂、具體,使用主動積極之語句,以及確定之陳述性名稱,並避免抽象之形容詞。
2.內容前後需有邏輯與連貫性,避免專業術語,以中文撰寫(勿在文中穿插英文或特別的原文名詞),並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3.資料來源須交代清楚,盡量引用案主所自述的內容及真實狀況,盡量勿作推論(若要作推論,則需植基於可靠的資料來源)。
4.紀錄中應形成對案主及其問題的概念化。
撰寫個案紀錄的格式
SOAP格式(S:主述、O:觀察、A:評估、P:計畫)或SAP格式
S(subjective)主述:案主對自己問題的主觀看法,如問題為何、哪些因素造成此問題、案主對問題的主觀界定、對問題的目標與想法、問題對生活中之影
響、自認為迫切的問題等。
O(objective)觀察:專輔人員對案主觀察到的客觀事實資料,包括外觀觀察(外表、非語言)、情感表達、生心理狀態、人際問題等,以及生理測驗結果、
醫療紀錄等。
A(assessment)評估:專輔人員對案主問題本質的探討並分析其行為原因與真正問題所在。最好能以理論為基礎進行對案主問題的分析。
P(plan)處遇計畫:根據評估來擬定解決案主問題的方法與步驟。
個案之問題需求及內容:
紀錄案主之主要問題、問題史、個人史、家庭背景及對問題之看法等初級資料。
(一)家庭狀況與環境因素
1.家庭成員(含成員基本資料、特質)
2.家庭關係
3.家庭社經狀況(家庭收入、經濟狀況)
4.重大家庭事件
5.案主在家庭中的資源-對案主的期望
6.家庭以外的重要關係,及其給案主的資源及對案主的期待。
7.重要的鄰里或社區因素,及其給案主的資源及對案主的期待。
(二)案主需求與問題
1.案主需求(一般性)
(1)人類發展上的基本需求:
①生理、認知及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②在先前發展階段中基本需求的滿足情形。
③現階段的需求(從目前生心理發展階段需求及先前發展階段的不足中評估)
(2)源自於多元差異文化所產生的需求:
何種主要的社會因素、態度、文化團體……,如何影響個體多元差異族群的發展階段?而在這樣的多元因素環境影響下,案主的特殊需求為何?
(3)源自環境期待下所產生的需求:
①案主對家庭、同儕團體、工作、組織及社區的責任。
②其他環境對案主的期待,及案主面對這些期待的態度。
③案主的期待及責任是具有現實感的嗎?
④案主源自於這些期待及責任而產生的需求。
(4)案主需求與其請求協助間的關係:
①案主在請求協助前已經承擔哪些的責任?
②案主對於協助的特殊需求為何?
③哪些因素是案主滿足這些需求的障礙?
2.案主之問題及其對問題之看法:
以記錄案主對問題之陳述,包括案主對問題本身的描述、對形成原因之解釋、對主、次要問題之排列及對問題解決方法之期待等詳細資料。
評估
(一)處遇前的評估:
記載輔導人員對案主問題之所在及成因之分析,解決問題之阻力、助力之描述,案主家庭之環境生態之建構等。
<![if !supportLists]>1. <![endif]>系統整合取向
◎ 評估指標
項目 |
個人系統 |
家庭系統 |
學校系統 |
同儕團體 |
評估焦點 |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個人資源(優勢、阻助 力) <![if !supportLists]>Ø <![endif]>生理、認知及行為及情 緒的評估 <![if !supportLists]>Ø <![endif]>與外在之關係 <![if !supportLists]>Ø <![endif]>生命藍圖/未來視野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校內外對同儕的觀感 (詮釋)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成長史(有影響力的事 件) <![if !supportLists]>Ø <![endif]>現況滿意度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問題解決能力及發展 適應 <![if !supportLists]>Ø <![endif]>需求的界定(表面與內 在) <![if !supportLists]>Ø <![endif]>連結同儕的原因與同 儕樣貌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溝通方式(人際、家庭 關係) |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家庭動力(規則、氣 氛、溝通、環境、 結盟)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如何界定問題、期 待及對外界介入之 期待為何?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家庭史(重大事件) <![if !supportLists]>Ø <![endif]>資源運用狀況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家庭功能(管教方 式) <![if !supportLists]>Ø <![endif]>界定個案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手足關係(對彼此的 看法)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權力結構(有power 的人是誰?) <![if !supportLists]>Ø <![endif]>經濟狀況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文化傳承的影響 |
<![if !supportLists]>Ø <![endif]>輔導概念、定位、角 色功能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次系統與案主的關係 、彈性與接納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子系統(各處室)之間 的關係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學校的界限(規則、體 制)—層級權威 <![if !supportLists]>Ø <![endif]>評價及期待的壓力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協助規範上轉換的適 應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各處室功能及發揮程 度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做為孩子需求的對應 與影響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學校的穩定狀態(策 略是否一致)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學校如何因應孩子的 問題(系統如何動?) |
<![if !supportLists]>Ø <![endif]>人際內容/營養性 /頻率/喜好程度/ 影響/拉力/助力/ 阻力/互動 <![if !supportLists]>Ø <![endif]>連結人際的方式 <![if !supportLists]>Ø <![endif]>與同儕分化的程 度 <![if !supportLists]>Ø <![endif]>親密關係 |
項目 |
社區資源 |
學校社工角色 |
政策法規 |
文化 |
評估焦點 |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正式資源(生活的原 型) 1.正式機構 2.發展人文觀點看待個 案 3.界定服務 4.資源的運作方式 5.資源整合狀態 <![if !supportLists]>Ø <![endif]>非正式資源(以WR 為主的系統) 1.所接觸的人(場所)及影 響力 2.給社區的觀點 3.生活狀態(好或不好的 環境資源) 4.阻力或助力 |
<![if !supportLists]>Ø <![endif]>串聯 <![if !supportLists]>Ø <![endif]>社工的狀態 <![if !supportLists]>Ø <![endif]>上級賦予(與社工的 一致性) <![if !supportLists]>Ø <![endif]>自己的制度設定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定位(是否出現在輔導室通訊錄上)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學校期待 <![if !supportLists]>Ø <![endif]>被需要性 |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助力與阻力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影響次系統互動原 則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法規強度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執行者態度 |
<![if !supportLists]>Ø <![endif]>反思~透過文化 去定義問題 <![if !supportLists]>Ø <![endif]>提醒我們要常去 反思文化及社會 價值對個案的影 響,以及個案的 問題是真為問題 ?亦或文化影響 下產生的問題? |
2.社會心理取向(role、relationship、reaction、resource)
①角色(role):個案在家庭、學校的角色
②關係(relationship):個案與家人、同儕的關係
③反應(reaction):個案對問題的反應、親友對個案問題的反應
④資源(resource):個案可用資源
3.其他取向
(二)處遇後的評估:
用以檢討實施過程之進行、得失、運用技巧等事項及對個案工作成敗之判斷和其判斷之依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