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諮商與輔導必修一堂課-移情心理-詹翔霖副教授

 

病人為什麼會愛上心理諮詢師?愛上心理諮詢師怎辦?

心理學家們認為,這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發生了移情現象。在《移情心理學》中,榮格藉助了十六世紀鍊金術文獻《哲人與玫瑰園》中的圖片來闡述這一著名的心理現象。移情不僅發生在心理分析師和患者之間,也發生在人際關係之中,尤其是戀愛關係之中。這個過程和鍊金過程相似,包括兩人無意識的相遇、投射的發生、投射的收回、融合、新生命的誕生等。

 

移情,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病人將早期經驗中對重要他人所產生的情感投射在治療者身上,在心理治療案例中,佛洛德所說的移情過程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幾乎所有需要長期治療的個案都圍繞移情現象運轉,而治療的成敗看起來也與移情過程緊密相聯。

 

同時,移情現象不僅是心理治療領域的問題,它同樣也發生在人際關係之中,而且尤其是戀愛關係之中。其過程與煉金術的內在過程極為相似,都包含著相遇、投射、融合、誕生等關鍵因素。

 

但相較於佛洛伊德學派對移情的重視和防堵,榮格在〈引言〉中即提出防堵的作法「在某些情況下會大幅削弱療效。」醫生承擔移情所帶來的壓力跟與痛苦,是他必須承擔的風險。因為移情所帶來的無意識感染「不僅僅是傳染給醫生的疾病,…也帶來了治療的可能性。」

 

“移情”是最富有情感色彩的深度心理學主題。正是由於移情,比如布洛伊爾與安娜·O.的個案,成就了佛洛德的精神分析。也正是由於移情,促使榮格與佛洛德一見如故,同時,也造成其後來的分裂與離散。於是,榮格深有感觸地表達:移情猶如靈丹妙藥,但有時也真的有毒。

 

1907年,榮格與佛洛德在維也納第一次會面,相見恨晚,促膝暢談十三個小時,可謂佳話傳奇。其間,兩人停頓片刻,佛洛德打破沉默,問榮格:“你如何看待移情?”榮格不假思索,由衷回應道:“對精神分析而言,從始至終,移情無處不在。”佛洛德大為感歎,對榮格說:“那你已抓住了精神分析的核心。” ,潛意識總會投射在最先出現的人物和情境之中。一旦個體認識到了投射的主觀來源/主觀性,這些投射最終就都能重新整合入個體之中,這種投射持續存在,且一如既往的緊密(弗洛伊德認爲這就是致病原因),使個體與嬰兒時期各種初始人際關係產生聯結,並傾向於將孩童時期的主要經歷重現在醫生身上。

 

實際的心理諮詢過程中,隨著諮詢的逐漸深入,CC很容易對諮詢師產生親近之感。如果是同性,會產生一種類似於朋友關係、親子關係或同胞關係的情感;如果是異性,CC很容易誤以為自己愛上了心理諮詢師,但,這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CC發生了移情現象,並且這一現象在心理諮詢及治療的過程中非常普遍,這種把過去對重要人物的情感、衝動、態度、願望、幻想等,不合時宜地移至到當前某個人物身上的現象,就是移情。幾乎所有的心理諮詢和治療中都逃不開移情現象,弗洛伊德最先認識、描述了這一現象,創造了「移情神經症」一詞。

 

而移情的根源就在於個體生命早期一些重要關係模式的重現,而這一切均是生命早期各種初始人際關係的重複,而諮詢過程中的移情,其實就是來訪者將諮詢師投射成自己的重要他人,把對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到諮詢師身上的結果。

 

為什麼諮詢師如此容易成為被投射的對象呢?其實這與CC的特殊性有很強的關係。一般來說,絕大多數的移情都發生在諮商關係比較深入以後,由於諮詢師的深度傾聽、同理的共情讓CC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賴與安全,這樣的感覺也許曾經只發生在與父母的關係以及兩性親密關係中,所以來訪者就很容易對諮詢師產生移情,當然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

 

《移情心理學》是《榮格全集》第16卷《心理治療的實踐》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以“移情”的原型意象及其分析為主題。在第一部分中,榮格則是從“心理治療的一般問題”開始,選擇編輯了他曾經發表的有關論文,如“實踐心理治療的原則”(1935)、“什麼是心理治療”(1935)、“現代心理治療的某些方面”(1929)、“心理治療的目標”(1929)、“現代心理治療的難題”(1929)、“心理治療與人生哲學”(1942)、“醫學與心理治療”(1945)、“今日心理治療”(1941)、“心理治療的基本問題”(1951)等。而在第二部分,榮格以“心理治療的特殊問題”開始,繼而探討了“宣泄的治療性價值”(1921)、“夢分析的實踐運用”(1931)等,接著轉入《移情心理學》,在其1946年所發表論文基礎上整理和完善的書稿。

 

榮格在前言中表明,有關移情的心理學,他本來同意佛洛德的觀點。在他看來,佛洛德是第一個識別並闡釋臨床心理學中移情現象的人,並且創造了“移情性神經症”概念,試圖通過移情現象及其意義,來獲得對病人原有神經症的轉移。然而,榮格也在佛洛德的移情理論中發現了不足,比如,對於病人移情的期待甚至是要求。榮格的觀點,如在《移情心理學》中所表達的:“(移情)是不可以被要求的,就像信仰一樣,僅有在其自發時才是有價值的。”榮格接著陳述:“強加的信仰不過是靈魂的枷鎖而已。任何認為他必須‘要求’移情的人有所不知,移情僅僅是治療性因素之一。而移情和‘投射’是非常類似的—投射,就是一種不可能應要求而產生的現象。”

 

榮格對《移情心理學》進行最後總結時說:“對移情現象進行任何描述都是一樁非常困難和微妙的任務,而我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只有求助於煉金術工作的象徵。”

 

 

補充與參考資料:

網址 https://twgreatdaily.com/gQOiQ28BMH2_cNUgiD66.html

1. 榮格認為,幾乎一切需要長期治療的案例都圍繞著移情現象,而治療的成敗似乎從根本上取決於移情。因此心理學無法迴避移情問題,而心理諮詢師也無法期望來訪者不產生移情或者移情會自然而然地解決。

 

有的心理諮詢師由於無法妥善處理移情的情況,便會很恐懼移情的發生。因此,他就會儘可能地防止移情的出現,這就導致在某些情況下會削弱諮詢的效果。因為前面提到,移情是來訪者將早期一些重要關係和情感轉移到諮詢師身上,而這些極有可能是造成來訪者母親困境的根本原因。對移情的治療賦予了來訪者難得的收回投射的機會,可以彌補他的損失,整合他的人格。如果不讓它重現,那麼很可能就失去了治療的機會。由此可見,移情是心理諮詢及治療的一個重要「要素」。

 

但是有的諮詢師又會陷入另一個極端,過分看重移情的作用,甚至刻意地去讓移情發生,要求來訪者必須發生移情。其實這也是不妥當的,因為移情這事就如同信任一樣是無法索要的,它只有在出於自發時才富有價值。

 

因此,榮格認為,面對移情的正確態度就是保持中正,既不防止其發生,也不刻意做些什麼強制讓其發生。而且一般來說輕度的移情會更有利於諮詢的效果。因為移情作為諮詢及治療的其中一個要素,它代表的是個體對關係的需求。而個體如果對關係的索求過多,其實還是陷在依賴諮詢師的困境里,並不能成長為獨立的個體。如果個體對關係的索求少一些,那麼其他的治療要素就能開始起作用,比如諮詢師的權威性、來訪者自身的覺察能力、暗示、醫囑、理解、共情、鼓勵等等,這樣來訪者就能在諮詢中逐步練習獨立的能力,最終成長為有力量的個體。另外,移情在每個個案中出現的意義是不相同的,在某一個來訪者本身關係比較疏離的個案中出現,可能代表有所好轉。而在另一個本身依賴性很強的來訪者身上出現,則代表著一種阻抗。也有可能在其他的一些個案中出現,根本就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所以作為心理諮詢師來說,要根據個案的不同情況去看待以及處理移情現象。

 

當移情發生時,該做如何處置?

移情在某種程度上作為一種本能過程,不僅來訪者會對諮詢師產生移情,諮詢師也會對來訪者產生「反移情」,所以作為心理諮詢師來說,是很有風險的,但是這就是這個工作必須去承擔的風險。當來訪者的移情發生時,考驗的不僅僅是諮詢師的覺察能力、專業技術,還有職業倫理。

 

來訪者把潛意識中的一些情結投射到諮詢師身上,對諮詢師產生移情。諮詢師此時需要有深度的覺察能力,一方面能夠覺察到來訪者此時有一些情結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把這些無意識情結的內容讓其浮現到意識層面,讓來訪者去看到。這裡面通常會用到立即性反饋、澄清、回應等技巧。因為榮格的理論認為,一旦個體認識到了投射的主觀來源,這些投射最終就能重新整合入個體之中。也就是心理學大師們常說的一句話:「看見即療愈」,很多事物,當你去看見它們的時候,它們就已經和原來不一樣了。

 

對於來訪者而言,可能那個導致各種關係問題障礙的情結並未被解決,但是當他知道了它的存在,就會比原先無意識的狀態多了一份覺察。不管最終行為是怎樣的,在這之前來訪者已經能意識到自己是可以選擇的了。

 

當然,也有的來訪者在諮詢師為其浮現無意識的內容之後,依然會抗拒這種整合,表現為否認、拒絕承認、接受,他們仍然執著地將其投射在諮詢師身上。其實,這時候是來訪者內在的狀態沒有準備好要做出改變,諮詢師也無法拔苗助長,因為沒有一個人能代替他人成長,諮詢師也是如此。這也提醒諮詢師時刻保持覺察,保持「無為」的覺知,一旦諮詢師做得過多,事實上卻會削弱來訪者的力量,不利於來訪者的成長。就如同榮格在書中所說:「雖然病人傾向於要求醫生付出全部的努力,但是只有在他意識到自己也要付出全部的努力時,他的要求才會奏效」。

 

一般如果來訪者出現了阻抗,諮詢師可以採用立即性的真誠反饋技術,如實地將自己的感受反饋給來訪者,來訪者會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接受諮詢,是否真的願意踏上自我成長的荊棘之路。針對有些來訪者,諮詢師也可以採用轉介的技術。

 

那麼何時處理移情呢?這對每個個案來說也是不同的,有的移情在諮詢中起到正向的作用,也有的產生負面的效果。讓來訪者將投射從諮詢師身上收回來,對雙方來說都是好事,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很多移情的處理,要在諮詢過程的後期才會完成,就好像「心理懷孕」一般,只能耐心地等待其自然地開花結果。

 

 

2.《移情心理學》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QKOagJ.html

 

所有具有心理治療實踐經驗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所說的「移情」過程總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一切需要長期治療的案例都圍繞著移情現象,而治療的成敗似乎從根本上取決於移情。因此心理學無法迴避移情問題,心理治療學家也不應自欺欺人地認為所謂的「移情的解決」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升華」(sublimation)這一防禦機制與移情緊密相關,我們曾對它的治療抱有類似的樂觀態度。在討論這些現象的時候,人們往往表現得好像這些可以通過理智、知識和意願來解決這一問題,或是可以通過醫生超級精湛的技藝醫術來治療它。如果情況複雜,而且也不準備抽絲剝繭、化繁為簡的話,這種感情帶入式的撫慰夠用了;但是這種方法可能會掩蓋問題真正的困難所在,阻礙或延誤深層探究。雖然我最初贊同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再怎麼重視移情也不為過,但隨著經驗增長,我意識到移情的重要性是相對的。移情就如同藥石一般,對此人是良方對彼人是毒藥。在某個案例中,移情的出現代表情況好轉,而在另一個案例中則是阻礙,加重了病情;還有可能在別的案例中它的出現並不意味著什麼。但是大體來說,缺乏移情與出現移情一樣都具有重要意義。

 

《移情心理學》第一次出版於1946年,此時榮格已經71歲了。這本書的題獻是「獻給我的妻子」,而我在編輯此書時卻常常想起他在30歲出頭時遇到的情人薩賓娜·斯皮爾萊恩。後者是他那時的病人;也會想起他終生的情人托尼·伍爾夫,在榮格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她仍然健在。在我看來,榮格對心理治療中的移情的研究在多方面得益於他的情人以及他眾多的女病人。

 

「移情」一詞為弗洛伊德首創,用來形容這樣一種情形:患者將過往對父母、親人的情結投射到醫生身上。而榮格在書中寫道,移情關係不僅發生在醫生和病人身上,而是隨處發生在人際關係之中。他還指出,投射的內容不僅有私人成分,更重要的是還有集體無意識,這就是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這是榮格的移情概念和弗洛伊德的移情概念顯著不同的地方。

 

在我看來,榮格對於移情心理的描述,非常準確地吻合戀愛發生的情形。愛情的發生既是個體化的,也是非個體化的,其主宰作用的是男人無意識中的女性原型——阿尼瑪,女人無意識中男性原型——阿尼姆斯。榮格對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的描述可能會令當代女權主義者反感。阿尼瑪主要由感覺組成,它的驅力是聯合(unite);而阿尼姆斯主要由論辯組成,它的驅力是辨識(discriminate )。顯然,這是對陰性力量和陽性力量最好的描述,完全符合中國的《易經》中的陰陽概念。而男女皆是陰陽和合體,只不過他們生理構造不同、心理也有差異,在個性化的過程中任務有所區別。總的說來,陰陽總是相吸,陰陽相吸的目的就是聯合,轉化、更新、統一成一個整體。這個過程正好與《哲人與玫瑰園》中的十個鍊金階段相對應。因此,男人渴望藉由女人完整;女人渴望藉由男人完整。關係的目的就是「整體性」(wholeness)。

 

在移情的過程中,非常有趣的是從第四階段的「沐浴「到第五階段的「融合」和第六階段的「死亡」。沐浴意味著兩人藉由這段關係沉入了無意識。兩個人很大程度上是在無意識中結合的,而不是在有意識層面,此時投射會很嚴重地發生。對個體而言,他或她可能並不是和真實的對方發生了關係,而是和阿尼瑪或阿尼姆斯在對話、交流。

 

然而這個過程一定得死亡。對兩人來說,這並非是一個真實的關係,而更像是一個魔幻的劇情。劇情總會結束,一方遲早會發現對方和他或她投射的內容並不吻合。此時有兩種可能,第一是換一個投射的對象,這是我們經常幹的事情。我們和這個人相處了一段時間,覺得對方暴露出了真面目,發現其實我們是不愛對方的,於是尋找下一個適合我們的人。然而,你找來找去,還是會找一個相似的人,直至阿尼瑪或阿尼姆斯中的個體的成分發生變化。

 

還有一種方式,正是榮格心理學採取的方式,那就是收回投射,認識到你在對方身上發現的正是你自己!此時融合後的死亡就會走向鍊金術後面的階段:淨化、靈魂歸來和重生。從佛教心理學來說,世界都是意識投射的影子,是一個幻影,我們只不過是自己和自己玩遊戲而已。而對現實生活中的關係而言,收回投射意味著不再賦予對方魔力和權力,而以他真實的面目對待他。如果此時彼此都能發自內心流露出慈悲之心——人的本質之一,那麼一個真實的基於愛的關係就會產生。而很可能,這個愛的關係意味著兩人結束了現實層面的互動。

 

 

當移情發生時,該做如何處置?-諮詢師的慈悲和耐心,榮格幾乎傾盡一生研究深刻意識到無意識的繁雜和巨大力量。在這種力量面前,人類的知識和能力往往是很局限的。諮詢師需要帶著慈悲和耐心,去相信個案自身蘊含的力量,去等待那個時機,陪伴即可。-詹翔霖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詹翔霖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