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要累積財富,必需先擁有起碼的財富,也就是具備的資源,在維生所需之外仍有剩餘,如此才能規劃未來,有希望賺進更多資源。若窮困到連維繫基本生計都有困難,那麼再怎麼辛勤工作,也永遠無法取得更多資源以脫離貧窮,這樣的狀況稱作「貧窮陷阱(poverty trap)」,當掉進這種“貧困陷阱”,想從裏邊跳出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政府能採取什麼行動,使印度經濟如印尼或埃及一般成長?倘若有,它具體是什麼?倘若沒有,是什麼『本質』上的原因造的?這類問題所牽涉的人類福祉難以想像: 一旦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就很難再思考其他事了。」(Robert Lucas, 1988)

 

20世紀50年代有三位經濟學家揭示了貧困陷阱的產生根源

1.納克斯(Nurkse)1953年提出貧困惡性循環論(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

2.納爾遜(Nelson)1956年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理論

3.繆爾達爾於1957年提出循環累積因果論

 

這些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總是陷入低收入和貧困的累積性惡性循環之中,用納克斯的話説:一國窮是因為它窮”(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貧困陷阱為什麼能夠相對地把人鎖定在貧困中,其基本原理是這樣的:因為你窮,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資本的退化;因為你窮,你就缺少物質資本的投入,許多賺錢的機會因而與你無緣;因為你窮,就限制了你的活動範圍和自由,因而使你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而日益邊緣化;因為你窮,就可能影響你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從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貧困惡性迴圈理論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予以解釋。

 

供給方面,低收入國家,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們將大部分錢用於生活消費,這樣儲蓄水平很低;低儲蓄引起資本缺乏,投資不足;投資不足導致生產規模難以擴大,生產率低下;生產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

需求方面,低收入國家,人均收入水平低,購買能力和消費能力不足,導致投資吸引力不足,從而導致生產規模難以擴大、勞動生產率低下,結果又是低產出和低收入。

 

 

人懂得會投胎成了一種技術活。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臺灣的世代貧窮現象:貧窮陷阱三大要素

1.成長於世代貧窮家庭者常見的特徵包含:女性、單親家庭、父母親教育程度以及早年家庭收入偏低

2.早年的營養不良以及青少年時期學業表現不佳為影響貧窮家庭子女落入世代貧窮的重要風險因子

3.貧窮陷阱存在早年的營養攝取、家庭支持以及青少年時期學業表現

 

參考資料:美國:不平等從童年開始

2019年,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透過研究貧窮的本質,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在《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一書中,提出了眾多可能導致貧窮並「遺傳」給下一代的因素,例如:

缺乏足夠盈餘與時間發展長期技能或投資

缺乏儲蓄而傾向滿足短期慾望

缺乏足夠資訊做出有益的判斷

傾向於忽略生活中的風險

缺乏承擔意外的能力

無法獲得可靠的金融服務、信用體系與保險

 

社會學者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在《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書中從自身的家鄉出發,以美國俄亥俄州柯林頓港(Port Clinton)為例,說明美國為何貧富差距會不斷擴大。

美國過去曾經是社區較多元化的社會,使出身中下階層的孩子們一生中,有機會透過學校教育、社區活動、教會禮拜等接觸到不同職業與社會階級的家庭,進而擁有見識較多元的教養空間,培養多元視野,並透過親朋好友介紹與人脈,進而向上流動的機會。然而,從一九七年代開始,隨著貧民窟與豪宅區逐漸兩極化,不同階層開始出現明顯的居住空間的隔離,進而影響到窮人家孩子向上流動的機會,並使窮人社區逐漸沒落。他也舉出了窮小孩在成長過程當中,在四個面向上與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同:

 

在脆弱家庭中經歷不安穩的童年

父母教養中僅強調紀律和服從,而不鼓勵創造力

教育的資源落差

社會網絡的同質性高、碰不到貴人

 

 

又,在田野實驗的五個重要結論:窮人無法擺脫困境的原因

  三位學者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主要選擇了隨機田野實驗(RCT)的方法來評估來發展中國家的公共政策(教育、健康、農業、金融等領域),在結合心理學和實際生活案例的基礎上總結了窮人容易陷入困境的數個重要因素:

 

1.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而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

他們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將可以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不明白基礎教育能夠在未來產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化肥,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

2.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逆境,更難作出正確的決定

窮人不能享受經過氯氣處理過的自來水,容易因水源問題導致的疾病中失去更多(醫療費用及因病喪失的工作能力);沒有大型的退休計劃或社會保障,在支配資金方面處於劣勢。

3.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窮人在其中處於不利地位

在極度貧困的地方,窮人不像其他地區那樣可以得到銀行的儲蓄服務,但高利貸卻觸手可及,往往使得他們被利息壓得無法翻身,並增加更多不合理的借貸;此外,窮人無法享受保險等規避風險的工具,並因此承受更多損失。

4.窮人往往因短視和成見放棄長遠規劃

窮人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永遠都買不起那臺電冰箱,還是喝杯茶吧學習是沒有用的,反正我不夠聰明存錢有什麼意義,還不如立刻就花掉。

5.窮人的自我控制更難實現,並生活在更大的壓力中

對於貧困地區的人來說,儲蓄的吸引力更小,因為他們認為目標太遙遠,並往往因為心理因素拒絕延時滿足。不過,如果他們不進行儲蓄,他們將無法擺脫貧窮陷阱。此外,窮人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質醇含量,並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衝動型決定。

 

 

窮人比較笨嗎

實際上,零工經濟作為一種沒有社會保險與缺乏雇用承諾的不穩定就業型態,形同雇主將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外包給社會,並摧毀勞動者規劃生活的能力,甚至是身心健康。

 

參考資料::英國:扭曲的勞雇關係──零工經濟合法嗎?

一六年,英國記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James Bloodworth)花費一百八十天,先後體驗了亞馬遜撿貨員、Uber司機、客服人員、居家照護員等低階工作。他將這段經歷寫成《沒人雇用的一代》一書,說明陰暗且低薪的工作,將如何造成生活的種種負面影響。他體驗的這些工作,背後的共通點是缺乏正式勞雇關係的「零工」生態。透過「共享經濟」、「自主雇用」等漂亮的口號,大企業的雇主試圖規避正規的社會福利保障,進而降低成本,但卻對這些工作者的身心狀態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布拉德渥斯詳細敘述了低薪工作使他逐漸失去「計畫能力」的過程,並不能由他本人的高等教育背景或社會評價中的「智力」扭轉。他轉向高熱量食物來慰勞自己的體力勞動,傾向忽視其中負面的健康影響;儘管雇主宣稱這些「自雇者」擁有自己時間的掌控能力,但由系統設置的獎勵機制中,他若「擅自」拒絕接單,將獲得減薪懲罰。零工的工作也缺乏與管理層對話的機制,使他失去一般白領工作者的議價能力,落入「又窮又忙」的陷阱。

 

 

 

貧窮導致的狀態,會在經濟的匱乏之外,進一步創造出一個缺乏引導長期計畫的環境。心理學學者奇斯裴恩(Keith Payne)是不平等與歧視心理學的權威,他在《破梯效應》一書中提到環境如何改變人的本質與思考模式。他認為貧富真正的差距不在於金錢的數字,而在於自覺的「地位」,進而影響到人的行為。為什麼窮人坐監服刑、輟學、失業的機率比一般人多出好多倍呢?誠然,我們必須關注貧富差距下的巨大資源鴻溝,但裴恩提醒我們,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差別,在於「對未來的看法」。他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說明從寫下讀書計畫,到為了成家存錢,甚至只是追求瘦身而訂下的減肥計畫,對窮人而言都很困難,其中背後原因為「活在當下」的心理陷阱。貧窮使人處於時時刻刻的緊張狀態以應對危機,並使人傾向於將資源投注於解決當下的困難/追求當下的滿足中,而失去長期規劃的能力。


臺灣的世代貧窮現象:貧窮陷阱的本質-無法捲,就躺了!-詹翔霖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詹翔霖教授 的頭像
    詹翔霖教授

    心靈整型師

    詹翔霖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