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為舊傷痛流新淚-「悲傷五階段」別抗拒憂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心理諮商輔導教材-詹翔霖副教授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的課題都是面對一樣的考題,只是每個人身處環境和接觸的人也不同,所以每個人的繳卷內容也就不同!

 

學習心理諮商知識讓我們可能對於不如意的結果無法接受、甚於歇斯底里及處於低诏裡,可是經過了一段複雜的心理變化,最後是否還是走了過來呢?有沒有發現每一次經歷這類型的事件,總會有差不多的進程呢?用覺察的疏理來自識,在悟解中提升自知!

 

美國精神病學家庫伯樂.羅斯模型(Kübler-Ross model)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5個獨立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在1969年提出了「悲傷五階段」,了解我們面對悲傷、災難性事件過程中的五個階段

 

一、否認(Denial & Isolation) 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一定是搞錯了

一般人在一瞬間或一天之內完全接受負面的消息,在否認的時候,有的人會呈現一種「麻木反應」,但不代表內在沒有哀傷、失落感,是因為還處在抗拒的階段。這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寧願選擇性地把這些事實藏起來,也不要面對殘酷的事實;如在喪禮上,明明跟往生者是很親近的家人,表現卻異常冷淡、冷漠、恍神,這都是否認的反應,而這樣的反應與痛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蔓延,如果現在你正處於壓到性的否認中掙扎,可以先試著告訴自己,停止與現實情況進行鬥爭。

 

二、憤怒(Anger) 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這太不公平了?

憤怒是對失去的一種自然反應,無論是抱怨老天爺不公、抱怨身邊的親友,都是很自然的現象。「憤怒是表達痛苦的方式」,對於失去一切的人來說,一開始的悲傷就像在海上迷失,與任何事情產生不了連結,而憤怒就是船錨,在虛無當中暫時找到定點。在憤怒之下,可能會有「絕望」或「無能為力」的感覺,有時會引發內疚和自責,但其實要知道,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去,一個人的消失或離去,並非絕對是自己一個人造成的。讓自己以健康的方式表達憤怒,無論是放聲大叫、跑步或是任何運動,可以幫助自已釋放情緒。

 

三、討價還價(Bargaining) 只要能,我什麼都願意做

討價還價通常也源於內疚感,在這個階段,會開始有很多的「要是我這樣做,或許他/她就不會離開了;早知道我不要這麼做,或許可以挽回這個局面」的念頭,不過也許在失去之前,當下你已經盡力了,只是內疚感作祟導致討價還價,要記住,儘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有時還是會發生不好的結果。

 

四、沮喪(Depression) 現在了結吧! 反正就要了…

當重大事件,深刻影響生活時,會引發憂鬱症或極度悲傷,並且這樣的悲傷有一種會永遠持續下去的感覺,或者會把自己關起來,只想一個人靜靜的,或是對生活的各種事情提不起勁。「悲傷」會在不同的時間襲擊人們,例如,在失去心愛之人的第一年不會感到憂愁,但有可能到了第三年,那些深處的悲傷會突然間湧出,為什麼?因為在一段時間內,有些人會有「所愛的人,總有一天會回來」的錯覺。

 

而憂鬱階段的「深深的悲傷」實際上是認知到,「我所愛的人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如果您認為自己因失去或死亡,而感到沮喪,要應對悲傷,也可以尋求朋友、家人或團體的支持,並定期進行自我疏理與覺察。

 

五、接受(Acceptance) 沒事的!一切都會過去的!

「接受」並非代表接受了「你所愛的人離開」,這只是意味著,「現在接受了生活的新現實」。接受也並非「悲傷的結束」,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會有很多時刻會想起離去的那個人。

 

那麼悲傷何時會結束?「這個人離開多久,或許就會悲傷多久。」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你會永遠帶著痛苦而悲傷。悲傷最終會以「愛多於痛苦」來記住離開的人。進入「接受」的階段,意味著正在康復,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克服」悲傷,悲傷是學習將失去融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能夠在新的現實中勇往直前,悲傷始終常伴,但悲傷完整了我們,就像眼淚是屬於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之共存。

 

先了解自身處在哪一個狀態,進而比較好切入想解決的辦法。

「傾聽」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禁止想悲傷的事情,畢竟這些是事實,不能陪著他們停在第一個階段「否認」,還是得建立現實感。所以我們應該聽聽他們的想法、情緒,給予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當情感宣洩完,協助調適、重建生活,陪伴他們走出來,悲傷不是生命盡頭,只要願意繼續向前走!!每個人都能走向下一個階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詹翔霖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