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桑德爾「才德的驕傲」-生命價值與人生成本-K2學程教材-詹翔霖副教授

 

《成功的反思》:才德配位思想正在蔓延 - 關鍵評論網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當不同立場的人再也無法溝通,只能不斷撕裂;……..

當「成功者」與「失敗者」衡量價值的方式失去交集;…..

 

朱家安在好書推推。

 

當社會用財富和地位衡量人的價值,我們該怎麼辦?

感謝先覺出版的邀約,今天跟大家聊聊為什麼這個問題重要而且迫切,聊完抽個書。

意猶未盡的人,週五晚上我會開clubhouse繼續討論。

怎樣的社會才能讓人(不論性別、宗教、價值觀)都能活出美好人生?這是所有政治哲學家關注的終極問題。

而如果你相信社會在進步,應該會認為現代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表現,至少比五百年前好。

例如,現代社會讓人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只要你願意努力,就有機會翻身,而且社會提供了很多措施幫助你,例如便宜的國民教育(如果你真的很窮,就幾乎不用錢)、低收入補助、就業輔導等等。

反過來說,在古代封建社會,不要說別想要政府措施協助你努力了,有時候你連努力的機會都沒有。例如中世紀的農奴和領主,身份都是代代相傳,不會因為人的努力或偷懶而改變。

簡單說,現代社會允許階級流動,這讓人能決定自己的未來,讓人的成就反映人的努力而不是運氣。若要辯論為什麼現代社會比封建社會好,這會是許多現代人自豪的論點。

不過,照桑德爾的說法,我們把現代想得太好了。

 

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過去因為《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出名,在新書《成功的反思》裡,他試圖指出現代「階級流動」的一個副作用,並說明這個副作用如何造成撕裂社會的結果。粗略來說:

1)過去的社會有貧富差距,現代社會也有,美國最富有的前百分之一人,賺的錢比底層50%人還要多。

2)現代人可以接受這種不平等,因為現代人覺得自己想要的不是人人地位財富相同的「齊頭式平等」,而是某種「起跑點平等」,讓大家可以憑努力出頭,而不是憑運氣決定人生。

3)上述抽象想法廣受左右派支持,也是現代社會基本結構基礎,包括自由市場、國民教育、開放(而非世襲)的公家職位等等。

4)在現代社會,成功者往往認為財富地位是自己憑努力掙得。儘管(a)現代社會的「世襲」依然存在,家長的財富地位很大程度決定子女的財富地位,(b)現代社會也在其他地方靠運氣,例如人的天賦是否為社會所需。

5)反過來說,現代社會主流意義下的「失敗者」,像是低學歷和失業的人,則往往被認為是本身不努力才會這樣。

6)這兩點加起來,讓現代人變成更差的人:成功者高估自己的努力、看不起其他人,失敗者否定自己、對社會懷有憤恨。

(對照一下:中世紀的農奴比領主還要窮困無權力,但他們不需要覺得自己比領主更沒價值,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只是運氣不好生在農奴家裡,他們跟領主只有投胎方向的差別,沒有人格、天賦的差別)

 

「你的價值等於你的存款數字╱頭銜╱學歷嗎?」

稍有常識的人都會說不是,然而我們的實際表現卻不是這樣,包含我自己在內,很少有人能放寬心,不用這些條件判斷自己,也不用這些條件判斷別人。

自由市場很有效率,整體提昇了人類生活水準,然而自由市場也讓財富分配不均,因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的賺錢能力不同。

而在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的時候,我們很難避免受到這個人的經濟價值的左右。

(這裡可以想:「賺錢能力」是很隨機看情況的,不只是談一個人對社會有多少貢獻而已,也跟環境、議價能力、工作形象、競爭情況有關。看護、清潔工、幼兒園老師,這些工作對社會至關重要,但它們的薪資大多很低,並且其專業往往不受尊重。)

要活得好,人需要吃飯,也需要自尊。可以說,現代社會想了一個方案來製造和分配食物,而這個方案則扭曲了我們獲得自尊的方式。

 

當社會用財富和地位衡量人的價值,我們該怎麼辦?

在《成功的反思》裡,桑德爾深挖這個問題,提供你理解這個情況所需的資源和思考工具,也介紹與他不同的各種看法。

這本書重要,因為我們必須自己對這些問題有看法,才能和其他人一起討論我們該怎麼辦,而此書就是建立看法的第一步。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新書《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主要的論點指出,現在的主流菁英是強調自己的努力,認為自己因為努力而成功,這反映在學歷之上,擁有名校學歷的人成為了貴族菁英,同時壟斷了政治、媒體、教育研究經費、社會威望,卻比上一代血統貴族菁英更為傲慢,因為自己的成功可以說是「我努力來的」,同時也可以運用到其他行業和成就中,「努力而來的成功」成為了社會可以接受的共識,但也造就了新的壓迫,這稱之為「才德制」。

 

 

過去的美國人不覺得努力就可以成功,多少會認為保有謙卑之心,一方面來自於神學與敬虔等人格特質無法在現實世界直接劃上等號,所以擁有其他種價值判斷,但全球興起成功神學以後,反而強化了「成功者享受資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種「成功者可以理所當然地享受財富、福利、尊敬」使新的菁英階級出現:透過文憑、學歷或者是特定職業的人會在社會上擁有較大話語權,並且影響政治,其他階級尤其是低流動性,提供直接服務並且與人緊密結合的職業,會被輕賤,斥為低下。

 

接著菁英社群或者是自認為精英的社群,會透過不自覺的傲慢來打壓他人,例如哈佛法學台大醫科之類的「大學文憑武器化」,這也讓精英階級容易陷入內耗,例如博士論文真假,或者是自己隱瞞自己重考事實,誇大自己的經歷及學位能力。

 

再來是階級複製透過學歷而強化,有些人死也要擠進去某種學歷之中,不惜多次重考來得倒資源,另一種則是父母提供大量的幫助,這種階級複製的過程比起貴族制度來說毫無差別,都是壟斷資源並且對於社群沒有貢獻的,但偏偏才德制出來的菁英更加傲慢自大,因為自己的成功經過「努力」和「考試認證」而強化,過去的世襲貴族多半知道自己的資源來自於幸運投胎,現在的智識貴族卻更少體悟到這一點。

 

他們掛在口上的是「你失敗是因為不努力」,這些新的菁英階級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科舉窄門,也就是鼓勵人們上大學,偏偏這是一個錯誤,這些讀過書的菁英用自己的方法是提供解答,但卻忽略了去問第一線的勞動者需要的是什麼,全靠一堆沒有真正從業的人員來指揮的結果是勞工的待遇越來越低,加上文憑成為發言的門票,真正勞動者的聲音不被聽見,結果是社會越來越撕裂並憤怒。

 

只有現在會出現個人主義加上菁英主義的極致表現:認為不努力或沒有辦法努力是自己的錯,加以責備,認為沒有買保險是自己的錯,認為沒有估計風險是自己的錯,完全用知識和聰明去羞辱失敗或不幸者,這些人不只不幫助,並且加以落井下石。

 

這些受辱者是很大一群不被看見的聲音,美國的大學學歷持有者只有三分之一,台灣的大專文憑則是900萬,大學以上則只有700萬,台美相差不大,雙方在這點很相像,強調聰明,強調努力就會成功,強調窮人或出生貧寒也可以考大學或是國考,有沒有經歷國家考試的人會劃分成兩個族群,認定國家考試是努力的方向,卻忽略了考試屬於利己,對社會毫無貢獻產出。

 

更糟糕的是文憑加上聰明,成為了行惡的通行證,這些人配得政府資源,應該要給予更多保護,在美國就是華爾街,在台灣的話則是大到不能倒的財團,他們的利益由國家保護,收買媒體,包裝成精英,讓下一代的菁英認為「從政者應該也是要高等文憑」。

 

這讓菁英虐待自己的下一代,逼著上最好的學校鍍金,有錢有勢的人不只是要給孩子繼承財富和集團總裁,更要孩子擁有努力過後的文憑來證明「天賦異稟」,結果是青少年的精神疾病、成癮及壓力過高,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這限縮了孩子對於世界的探索和接觸,變成只有被設計好的一切備審資料。

 

最後自然選出了一樣「名校畢業出現的總統及官員」,而學歷制度和考試制度也導致了官員的平庸,對話流於各種資料來資料轟炸,卻沒有辦法從第一線工作者身上找出最有利勞工的方案,能夠上台的都是學者,而非真正的從業人員,數字管理的結果是由上而下的更加苛刻。

 

同時因為菁英制度養成背景,政治人物越來越不願意公開表示自己的中心思想,大多數高學歷菁英知識分子的問題在於是某領域博士,習慣使用技術官僚語言,對民眾說「資訊不足」然後開啟會議討論,高學歷知識分子的在養成的過程裡面習慣於「找尋資料」,顯示出來的就是模擬兩可,四平八穩,離基層者越來越遠。

 

清潔員、社區醫生、護理師、保護社工的待遇越來越差,地方的消防、警察裝備也沒有辦法給齊,結果是佔社會最大一群的人們被遺忘了,社會越來越少重視他們的存在,每一次公共服務的改革和經濟方面的措施都減少了他們的權力,導致這些工作不只收入降低,也沒有相對應的尊嚴和重視。

 

同時間對於勞動階級的羞辱也存在,學院聚焦於較新的研究,性別運動、族群運動成為顯學,勞動階級卻沒有多少學術關注,對於勞動階級的羞辱卻用別的方式出現,藍領階級永遠不會是主流的電影詩歌戲劇主角,幾乎被絕緣,否則就只能被當作配角或搞笑腳色,被討論時多半帶有輕蔑和羞辱,例如台灣的8+9,美國的勞工老粗。

 

更糟糕的是把階級羞辱當作是幽默,當藍領階級發現自己及周遭的環境全部充滿羞辱以後,將逐漸踏入無法翻身的絕望死,沒有尊嚴,沒有社會支持,菁英的輿論會指向自己沒有規劃好:做生意失敗是你笨或者是不努力,貧困是因為不存錢,疾病是生活習慣不良,意外是沒有做好風險控管。

 

這些人也無法期待政府給予支持幫助,政府面對人權上必須保障少數族裔、移民、弱勢者,於是陷入了自己努力排擠弱勢來證明價值,卻無法在理論上說服菁英階級 - 更糟糕的是,菁英根本不打算理睬這些人。

 

任何頭腦正常的人都會覺得家防社工和護理師比賭場大亨對社會有價值,股票交易員每秒鐘買進賣出可以賺滿滿,消防隊員和中學老師的待遇裝備卻不受重視,當我們這樣比較就會知道收入不能等於社會價值,但我們卻沒有辦法把社會所需要的價值榮譽給予他們。

 

這源自於全球化:有錢人透過自由貿易和開放賺了錢,然後回饋給那些失去利益的人,最終所有人都可以得利。這理論聽起來很好,事實上運作起來卻漏洞百出,結果是全球化造成的內部撕裂成本浮現出來,雖然支持者宣稱是開放與封閉之分,但事實上是菁英極端傲慢,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撕裂了整個社會。

 

我看完感覺桑德爾年紀大了以後,反而像托爾斯泰了⋯⋯我決定去買這本書的實體版,然後放在托爾斯泰的書旁邊。

 

桑德爾指出,機會平等並不是真正的社會正義型態,只是一個補救措施,因為機會不可能平等,只是比結果平等好一點,但可能真正要思考的,是不是有條件平等的可能。

 

這本書批評的是美國,但每一點都可以拿來看待台灣。

 

至於要怎麼解決,我想大家自己去看書吧。

 

他的解決方法更令人感到震撼⋯⋯我的大腦大概落後他一百年吧。

 

arrow
arrow

    詹翔霖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