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少年玉山冒險1:撕去壞標籤

 

孩子是台灣的希望,但是行為偏差的孩子往往被貼上「壞掉」的標籤,早早被排擠出教育體制,希望他們不要汙染純潔的校園。然而,行為偏差到底是孩子,還是社會本身有問題?

教育其實有很多形式,登山戒治營隊是一個還在實驗的輔導方式,尚且無法預估成效及投資報酬率。新北市校外會6月舉辦一場為期21天的登山冒險戒治營隊,利用自然環境,以沒有圍牆的隔離方式,輔導一群行為偏差的國中生。為了觀察這場實驗教育,本報記者投入登山補給行列,記錄營隊點滴,希望提供讀者一個不同於主流的觀點,看見這群孩子「偏差」的原因。

▲出發,眼前是艱難的南二段的稜線山路,而目標是下一座百岳。(圖∕李克帆 文∕黃士航)

 

【記者黃士航專題報導】當大部分學生坐在教室裡接受義務教育,背英文單字、計算方程式,相約下課後的籃球場。角落一張無人桌椅,它的主人可能翹課到頂樓抽菸,可能偷騎摩托車到不良場所,也可能正與幫派組織交易毒品……。

每個學校都有讓老師頭痛、家長煩惱的「問題」學生,這些學生當中,有人幸運地在師長輔導與鼓勵下,回歸正常生活;有人正與惡勢力拔河,還在歧路的當口猶疑;在升學制度掛帥的台灣教育氛圍下,為了不影響其他學生的受教權,有一群更需要被關懷的「問題」學生往往就這麼理所當然地被放棄。

開發戒毒新場域

新北市校外會與衛生局自去年4月試辦「非海洛因醫療戒治服務計畫」,提供專業毒品戒治醫療服務,藉由心理輔導與個案管理及定期送醫門診治療的機會,校外會的教官以柔性方式接觸這些高關懷學生,循循善誘,依個案規劃專屬療程,包含生理解癮、戒斷症狀治療、不定期尿液檢驗、認知教育輔導及職業性向引導等。

為了讓學生徹底脫離毒品,新北市校外會軍訓督導吳豫州提出高山野地冒險營治療的構想,希望透過「山林」這個大教室,切斷學生與不良環境的接觸,讓他們親近大自然,學習基本生活能力,藉由刻苦的山路考驗與登頂的成就感,讓學生重新拾回信心、肯定自己。

訓練與山林共處

冒險營在6月上旬成行,12位國中學生分別來自於不同地方,有人自願參加,也有人受到家人以零用錢利誘才勉為其難加入。

活動前2天,先在宜蘭大礁溪山裡做登山前的身心調適。營隊輔導員灌輸學生「無痕山林」概念,減低登山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衝擊,登山炊煮時做到不留下任何廚餘,不准挑食;洗滌餐具前盡量把碗中殘渣和水一起喝掉;在水源地做個人身體清潔時,不能使用化學清潔劑,只能用毛巾沾水擦拭。

▲煮飯、洗碗、取水等工作,學生都必須小隊中互相分工,並學習負責;帳篷、糧食、鍋碗器具等負重物,也要均攤重量,學習團隊合作,圖為一小隊的晚餐份量。(圖文∕黃士航)

 

▲在山林中唯一的清潔方式就是趁取水的時機,順便沾濕毛巾擦拭身體。(圖文∕黃士航)

 

遍尋偷跑方法

登山活動剛開始,大家彼此看不順眼,刻意露出身上的刺青,或大聲宣布自己混哪個幫派,互相嗆聲,多次發生口角、衝突,誰也不服誰,都想在團體當老大。

有失衡才有平衡的契機,這些口角也給予輔導團隊介入的好機會。活動前7天,鑒於部分學生有多次逃跑記錄,輔導員繃緊神經,時時提高警覺,有學生在毫無收訊的宜蘭深山裡,竟然有辦法叫計程車上山接應逃跑,還有人在台東向陽山區企圖利用廢棄機車打空檔滑下山,甚至想摸黑從溪溝逃跑,更有學生謊稱爺爺過世一定要下山,但都被輔導團隊一一識破。

尊重自然 學習互助

剛開始進入中央山脈南二段山路時,學生們又哭又鬧,體力不佳,行走速度緩慢並且菸癮難耐,抱怨不斷。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山林裡,這群孩子慢慢體會到,在山上錢不是萬能。路程中發生抽筋情形,才後悔出發前沒有確實做好拉筋暖身;耳朵被豔陽曬傷起水泡,才知道要乖乖聽從輔導員的話擦防曬油戴遮陽帽;沒有好好規劃行動糧的份量,導致補給前幾天行動糧就吃光,無法補充體力,這時,他們才開始懂得,在大自然中自己有多渺小。

 

▲因為不聽輔導員的話,沒做好防曬措施,造成耳朵曬傷起水泡。(圖∕林政翰、黃士航 文∕黃士航)

 

總共21天的登山行程,總計約85公里。每個人身上背著20公斤的行李,帶著野營用具、食物。到了冒險營中期,進入了只有水鹿、山羊、黃喉貂及野鳥的南二段稜線,一路上再也沒有遇見登山遊客,再嚴重的菸癮,在稜線上也發作不了。

每個人都嚐到苦頭,不得不學習適應環境,原本的傲氣凌人逐漸被削減,開始懂得與其他人合作,這種環境的教化力量是課堂上無法體驗的。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他們逐漸敞開封閉已久的心胸,有些孩子的生命就在這裡起了變化,他們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與自信,夜裡會和志工懺悔過去的錯誤,也規劃起下山後的生活與學習。在山裡,他們收到補給隊送來的家書及師長的鼓勵,更增強了下山後痛改前非的意志。

旅程結束 盼種子發芽

他們先後走過了向陽山、三叉山、南雙頭山、轆轆山、塔芬山、達芬尖山、南大水窟山,8座台灣百岳,雖然最後因為颱風而放棄從玉山北壁攀登玉山主峰的計畫,最後大家平安完成這趟旅程。

▲6月25日由樂樂山屋撤向東埔,颱風造成許多山路的崩塌,幾乎無平坦的踏腳點,腳下是深度數百公尺的大崩壁,小隊通過崩塌時,一次只能一人通過,並互等確認鄰近的學生安全後,才能繼續前進。(圖文∕黃士航)

教育部長吳清基6月28日中午接見這群剛下山的學生,頒發象徵指引未來方向的指北針,新北市校外會也邀請家長們一起迎接從山上歸來的孩子。這些孩子還要繼續進行追蹤輔導,很難保證參加一次治療營隊就能改變一生,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教官們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種子是否會在他們心中發芽、成長茁壯,關鍵還得靠他們自己,因為心裡的路,是沒有嚮導的。

arrow
arrow

    詹翔霖教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